对可靠性的研究最早源于1957年,研究领域是军用的电子装备工业,当时的美国国防部发表了一份著名的报告,即《电子设备的可靠性报告》。这一报告被广泛的认为是最早研究电子产品关于理论与方法的可靠性方面的文件。由于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在电子产品可靠性提高的带动下,机械产品的可靠性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机械可靠性在可靠性学科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一些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很早就开始将可靠性学科融入机械设备研究中。我国在机械设备的可靠性研究方面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要提高我国机械设备的市场竞争力,必须要加强对机械设备的可靠性研究。
1 大型机械设备可靠性研究的意义
1.1 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
产品的质量在传统上来讲就是产品的性能,也就是产品在出厂时的质量。产品质量的特征主要有四个方面,即产品的性能、产品的可靠性、产品的经济性以及产品的安全性能[1]。性能主要是指产品的在技术方面的指标,是产品在出厂时具有的质量;可靠性是产品在出厂后进行销售准备投入市场中时所具有的质量特性,是产品性能的拓展;经济性是产品的总成本,括购置与使用两个部分;而安全性主要是指产品在流通与使用时产品所具有的安全的程度。可靠性在产品的性能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起着主导作用。性能较差的产品实际上是没有存在价值的,而性能好的产品也不意味着其可靠性较高。而可靠性较强的产品不但在使用中能够保障性能良好,还能够减少发生故障的次数,进而减少维修费用,提高产品的安全性。因此,可靠性是产品质量的关键,也是生产商以及用户应该追求的主要方面。
1.2 有利于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伴随经济与科技的进步,机械设备以及相关系统已经逐渐朝着大型化、复杂化、自动化等方向发展,而可靠性是大型机械设备能够实用的关键[2]。世界市场的竞争更加的激励,可靠性技术是获取市场份额的有力武器。机械工业在我国
的国民经济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为使我国的机械设备质量更优质,增强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进而提升我国的综合实力,必须重视对可靠性的研究。
2 我国机械设备可靠性存在的问题
2.1 起步较晚,工业底子较薄
我国的可靠性研究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之间有一定的差距,在20世纪80年代,不能自行对大型设备以及精密自动化设备进行设计与制造,产品的可靠性程度较低,能量消耗较高,寿命只相当于发达国家同类产品的一半,甚至更低。可靠性落后使得我国的机械产品在出口时存在困难,影响我国机械工业的发展。
2.2 制造技术较为落后
虽然我国的机械工业在时代发展中不断的进步,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由于我国还属于发展中国家,在技术上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我国的机械制造业的基础较为薄弱,相关人员对可靠性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深刻,加之技术上的落后,制造的产品质量低是很平常的现象。制造业已经成为我国机械工业在发展中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2.3 可靠性运行管理水平较低
设备的可靠性主要包括本身具有的可靠性、使用的可靠性以及对环境的适应性。本身具有的可靠性主要指在制造中的内在的可靠性;使用可靠性主要包括对设备的正确使用以及细致维护等;环境可靠性主要指外部的环境对设备的影响。考性管理包括很多方面,如设计管理、生产管理等。因此,对可靠性管理的要求也比较严格。现阶段,我国对可靠性管理缺少较为系统的方法,管理水平较低,对产品的质量产生影响。
3 提高机械设备可靠性的措施探究
3.1 通过现代技术加强可靠性设计
现代技术主要指以满足产品在成本、技术等综合效益最优化作为目的,通过计算机设计技术,利用多种的科学方法,对产品进行研究、创造等过程中涉及的技术的总称[3]。现代设计技术在可靠性设计中的应用,能够将产品的可靠性设计水平进一步提高,使产品的质量、成本、技术等都较为优质,进而提升产品的竞争实力。
3.2 利用先进制造技术为可靠性制造提供保障
我国的制造业应该积极引进先进的制造技术,改变其组织结构,进而增加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使制造业突破瓶颈,进一步发展。制造业的进步有利于推动我
国机械设备的制造,是提高我国机械产品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3.3 完善可靠性运营管理系统
将系统工程的相關理论以及方法积极的引入可靠性运行与机械维修中,对设备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在管理过程中,要明确管理目标,依靠先进的技术,以生产发展和预防为主,对设备进行管理方针的设计,将技术管理与经济管理相结合,切实做好机械设备的可靠性运行管理工作。
4 结束语
机械工业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机械设备的可靠性对机械产品的质量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必须对其高度重视起来。未来更大可能会聚焦于产品可靠性保障下成本控制的竞争格局。随着消费理性的回归,谁能够做出真正质优价廉的产品,谁就能够占据消费者心智,从而获得商业成功。
上一篇: “他们”眼里的CE认证